護老行動
利用手機APP改善漸凍人生活,這背後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呂軍教授堅持了14年的研究。
記者從復旦大學了解到,呂軍教授團隊與上海市殘聯合作開展“增能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還打算開通“上海市殘疾人康復管理服務平台”,這也在全國開了先河。
[ad#336x280images]
打開窗戶只用一句話
公開資料顯示,漸凍人一般指肌萎縮側索硬化。我國通常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運動神經元病混用。它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後,導致包括球部(所謂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這部分肌肉)、四肢、軀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
楊浦區的石阿姨是一位漸凍人,已經臥床三十年。若不是遇到呂軍教授,石阿姨會一直重復艱難的生活:每做一件事都需要艱難地移動著漸漸無力的雙手,夏天,炎熱難耐,動手不便的她只能借助一根鐵鉤子來把額前的頭發撩開。
屋子的窗上沒有窗簾,只能任憑日光照射,因為她無法完成拉窗簾的動作。若處於拉開狀態,則有無窗簾並沒有區別;若處於拉攏狀態,則增加了發生意外時無人知曉的風險。而為了調控電視、空調等家電,石阿姨面前的小台板上擺滿了各種遙控器,而要按下一個鍵,又得耗費她不少力氣。
不過最近,石阿姨的屋子裡發生了一些變化。一幕綠色的窗簾擋住了多余的日光,少了遙控器的小台板多了不少空間。只見石阿姨輕觸面前的智能手機,打開一個APP,對著它說一句“窗簾開”,窗簾便緩緩拉開了,此外,窗戶、床頭燈、空調開關,電視機頻道切換、音量調整,都成了石阿姨“一句話的事兒”。
通過語音控制家用設備,無疑為石阿姨這樣的行動不便人士省去了不少麻煩。而這背後,正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呂軍教授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顧寧教授創新性地進行了學科合作,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出了全國首款“科技冰桶”技術,不僅能對漸凍人有幫助,還能對其他的殘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幫助。
[ad#250×250]
條件成熟後向全國推廣
上海市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也是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步入老齡化將經歷不斷增加的功能障礙,隨之帶來康復需求的增長。
據上海市民政局、老齡辦、統計局、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調查制度》統計,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戶籍人口1438.69萬人,其中60歲至64歲的老年人口413.98萬人,占總人口的28.8%;65歲至70歲的老年人口270.06萬人,占總人口的18.8%;70歲至79歲的老年人口177.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3%;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75.32萬人,占總人口的5.2%。
據上海老齡科研中心預測,到2018年,上海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將突破500萬。此外,全國殘疾人數超過了8000萬,上海的殘疾人人數也超過了94萬。
顧寧教授告訴記者,目前石阿姨使用的語音控制系統,先期在上海市楊浦區試點,已經有3戶開始試用,楊浦區計劃今年擴充到30戶試點,條件成熟後,將向全市甚至全國推廣。
據顧寧介紹,團隊目前的開發集中在軟件層面,“手機裝了APP,要把家裡所有的設備串聯起來,信號發射不同,有的是射頻信號,有的是紅外信號,都要在設備裡做解析,要使多點數據保持一致。”而將來部署成百上千家,就對服務器和數據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使用的增加帶來數據的積累,後者可用以分析使用者的行為,通過對比數據分析與訪談得出的結論,統計模型將得到改善。“未來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服務於殘疾人、老年人的設備和軟件將不斷被完善。” 顧寧教授說。
(轉自互聯網)